張興海列舉了一系列的數據指出,近年來外賣、電商、網絡直播等互聯網所創造的新興職業吸引了大量的年輕人,很多年輕人也因此不再愿意去工廠,導致產業工人空心化現象愈加突出。
張興海所說的外賣員、網絡直播,再加上快遞員、視頻制作、網絡主播、文案寫手等互聯網經濟下的職業,有一個統稱性的名詞——靈活就業。
換言之也可以理解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備受熱捧的靈活就業方式,從而不再選擇進工廠按部就班地上班工作。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 2021 年底國內靈活就業群體已達 2 億人規模。被熱捧的靈活就業,與張興海的建議有了些許對立意味,這也讓網友們吵翻了天。
一些主流觀點將矛頭指向了工廠,稱制造業工廠往往存在待遇低,工時長,晉升通道窄,工作強度大,重復機械式勞動十分無聊等等問題,總之方方面面都不如時下興起的靈活就業崗位。
靈活就業其實缺乏一個明確的概念定義,輿論普遍認為這是一個比較接近自由職業的名詞。
從字面上來說,就是工作方式、地點、時間等各方面都相對自由,不會像上班族那樣擁有相對固定的模式,上述提到的外賣員、快遞員、自媒體寫手、網絡主播等均是如此。
這其中對于年輕人而言,比較受追捧的無疑是網絡主播了,畢竟直播網紅早已被塑造成每天吃喝玩樂就可以 " 躺賺 " 的光鮮職業。
而在此之前,某幾位頭部網紅因偷逃稅被罰數千萬乃至十幾億的消息也讓全網感慨頭部網紅的吸金能力。
早在 2019 年時就有一項調查數據被多家媒體所引用:54% 的 95 后想當網紅,而這也是廣大 00 后最向往的職業。
在靈活就業的鼓吹觀點中,直播網紅頗具代表性,因為輿論場只會讓你看到這海面上的冰山一角,而非海面下那龐大的底座。而絕大部分想成為網紅的年輕人,不會意識也不愿相信自己只能成為底座。
同樣的,相對于其他常規職業,成為靈活就業人員幾乎沒有門檻,任何人只要有一定能力都可以做,例如失業人員,退休人員,這些人都可以采取所謂靈活就業的方式去賺錢。
但鼓吹者們只會告訴你靈活就業有多么自由,多么輕松,對于背后的水分、競爭壓力與風險則絕口不提。
其靈活性、短期性、流動性和非契約性,以及新型勞動雇傭關系仍存在的法律法規空白。這讓勞動者承受著職業前景不穩定、工資水平不穩定、用工平臺給予的待遇與約束不成正比、勞動關系難認定、社會保障缺失、遭受不公時維權難等諸多痛點。
這其中不得不提到外賣員群體,前年一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的新聞報道揭開了外賣員群體 " 輕松月入過萬 " 傳聞背后的悲傷。
被算法、時間、訂單量等因素驅趕的外賣騎手們,與死神賽跑,和交警較勁,和紅燈做朋友,被交警稱為 " 高危職業 "。
ZAKER 新聞在中國裁判文書網發現,與 " 外賣員 " 關鍵詞相關的法律糾紛案件中,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殘疾賠償金等均是高頻詞匯,這也折射出外賣員群體的職業保障體系仍不完善的殘酷現狀。
如果你覺得外賣員只是特例,那不妨看看站在靈活就業頂端的大網紅們又是何種境遇。
談到網紅必然離不開 MCN 機構,雙方合作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 MCN 自主孵化,投入資源、從無到有打造出網紅,這種賬號和收益都歸公司所有,網紅只是 " 打工人 "。
另一種則是 MCN 找已經積累了一定人氣的博主合作,承諾為其提供包裝、推廣和變現,雙方會對收益達成一定的分成比例。
然而無論哪種方式,大網紅們基本都處于弱勢方,難免陷入 " 一場空 " 的尷尬境地。
去年 8 月底,李子柒發文控訴背后 " 資本 " 通過各種手段壓榨 " 李子柒 "IP 價值,且自身處于弱勢地位只能報警處理,并配發了一張報警時的照片。如今李子柒相關賬號已停更 230 多天,且回歸仍舊遙遙無期。
李子柒的遭遇并非個例," 林晨同學 "、" 翔翔大作戰 " 等多個曾經火爆一時的網紅賬號,均是在與 MCN 的簽約合作中引發糾紛,最終陷入賬號凍結、停更,原創作者出局甚至被 MCN 反向索賠數百萬元的境地。
再來看看另一位頂流網紅李佳琦,被業界傳聞月入百萬的他,真的是每天吃喝玩樂就實現了躺賺嗎?
" 如果有一天我不做了,不是賺夠了,而是身體吃不消了。"2020 年李佳琦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一年 365 天他直播了 389 場,全年無休且經常要到凌晨 4 點才能入睡。每天處于不在直播就是在準備直播的路上。
不妨再進一步想想,在靈活就業范疇中從事主播及相關從業人員達 160 多萬人,直播帶貨的賬號數以億計,但目前為止出現了幾個 " 李佳琦 " 們?
有人認為靈活就業可以自由、輕松賺大錢,自然也會有人保持著 " 人間清醒 "。在知乎上就有不少用戶點破了靈活就業的浮夸面具。
有用戶稱,應屆生注冊過微博、抖音、公眾號,就可被視為新媒體、自媒體就業;買個電瓶車送外賣," 繼承 " 父母留下的老爺車開網約車,擺地攤無證經營等等,都可以算作靈活就業,從而提升一波高校的就業數據。
也有用戶直言,靈活就業說白了就是沒有工作,沒有穩定收入,比無業游民好聽點而已,朝不保夕,有今天沒明天,毫無任何穩定性可言,沒有任何抗風險能力。這樣的回答內容很快收獲了數千人的點贊支持。
在互聯網營造的畸形世界中,到處都是俊男靚女,紙(不)醉(勞)金(而)迷(獲)。
在這個世界里,基本不存在就業、準入門檻,送外賣跑快遞隨便就能月入過萬,輕輕松松就能成為萬人喜愛的網紅博主,奮斗幾年甚至無需奮斗就能開豪車、住別墅 ......
這幾乎是各大互聯網平臺都被詬病過的 " 底色 "。例如上述提到的知乎," 人在美國,剛下飛機 " 便是頗為知名的玩梗,來源于外界對知乎社區出現的答主、用戶均是高凈值人群現象的諷刺。
職場平臺脈脈也同樣被詬病為大廠員工互相曬高收入的名利場,仿佛名校畢業、月入 10 萬才是互聯網打工人的基礎狀態。
這些夸張的內容均來自于短視頻平臺的所謂網紅賬號,他們宣揚著夸張的收入數字,頗具爭議的內容來博取眼球,最終的目的并不是教會你如何生活得更好,而為自己漲粉、獲利。
值得一提的是,小紅書更是其中的 " 佼佼者 "。有網友曾評價稱,小紅書的 10 個用戶里,8 個有 Chanel,9 個有 Gucci,9.5 個有 Hermès。
除了昂貴的奢侈品外,小紅書上還有數量眾多的豪華餐廳、頂級酒店等內容,基本上在小紅書上逛一圈,你就可以了解 " 億萬富豪 " 的奢侈生活。
另外秀豪車的梗也頗為出圈。2019 年時就有媒體報道稱,蘭博基尼、法拉利、勞斯萊斯等豪車品牌在小紅書上有著驚人的曝光率," 購車、曬車 " 相關筆記數量遠遠超過了這些品牌在國內市場的銷量。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互聯網平臺用戶規模動輒千萬、數億級,這些魔幻、畸形的內容哪怕只真正影響到了小比例的人群,規模也不可小覷。
當那些還未經歷過社會歷練 " 毒打 " 的年輕人,被這樣的畸形觀念影響后,或許會將 " 錢很好賺 " 當做一個非常正常的心態。
看到視頻、文章里那些輕松賺大錢的同齡人時,甚至會產生 " 我上我也行 " 的心態,最終放棄腳踏實地的工作方式,成為被人收割的 " 韭菜 "。
或者你也可以自己探尋真相,看看電競選手、網紅、直播帶貨、短視頻、長視頻、快遞員、外賣員等從業者是否真的不必付出汗水和努力,甚至可以邊玩邊賺得盆滿缽滿。
最后用一個不會騙人的數據來結尾。
據多家權威媒體報道,2022 年國考人數史無前例地突破 200 萬,報錄比達 68:1,其中相當一部分群體為高校畢業生。在過去的 28 年間,國考報名人數從 4400 人增長到 212.3 萬人,增長了 482 倍。
ZAKER 新聞出品
文 / 曾憲天